青海省民和县回族学生刘娜认为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,因为她初中一毕业,远在东北的沈阳第120中学就把她接去,使她得以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读书。
今年16岁的刘娜仅仅是幸运者之一。如今,与她同龄的来自青海省海东地区5个民族的40名学生也迈进了沈阳市120中学的大门,并受到了学校老师与同学的精心照顾。这群从未见过世面的孩子从千里之外的贫困县来到经济、教育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受教育,得益于近年来辽宁省对青海省开展的智力扶贫举措。
根据沈阳市对口帮扶青海省平安、民和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决定,120中学承担了培养一个青海少数民族学生班的任务。去年9月4日,当“青海班”的学生跨进这所辽宁省颇有名气的高中后,进入他们眼帘的是宽敞的校园,明亮的教室,整洁的寝室,看到那崭新的床单、被褥、脸盆,看到那两套由市教委和学校免费赠送的校服,有的同学激动得流下眼泪。几天前,当他们从大西北登上东去的列车时,心里一片空白,大家不知道能否适应新的环境。可现在,一切疑虑都已打消。
在“青海班”41名学生中,有一半以上是回、藏、土、蒙古族等少数民族,因为在家乡吃惯了面食,所以他们对东北的大米不太适应。为了使这些学生吃好、吃饱,120中学请来回民厨师,专设了回民灶,主食做到以面食为主。此外,沈阳市政府还发给每人每月90元的生活补贴,几名特困生每月还可得到20元至30元的困难补助,学生们的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。
校长王立群说,“青海班”学生来自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,学业的基础较差,老师在教课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实际困难。语文教师李爱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些学生普通话说的不顺畅,阅读能力低,于是李老师讲课时尽量放慢速度,有的地方要重复讲多遍,直到学生听懂为止。英语老师姜东辉发现,“青海班”学生地方音较重,英语发音不准确,而且听力不够好,因此她主动搬到学校来住,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给大家补课。在她的努力下,同学们的英语水平目前已有了明显提高。
这些初次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孩子,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,所以学校特意安排青年教师苏杰担任班主任,尽力为他们排忧解愁。去年中秋节晚上,学校举行了“民族情谊深,天涯共此时”的联欢会,校领导、部分师生与“青海班”的学生欢聚一堂,吃着清真月饼、香蕉、葡萄,观看校艺术团表演的节目。“青海班”班长赵则章同学深有感触地说:“这个中秋节是我过得最充实的一天。”
自从接手“青海班”后,苏杰把学校当成家,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兄妹,大家亲切称他为“男保姆”。藏族学生杨忠才旦刚来不久,因为学习跟不上,产生了回家的念头,偷偷去火车站买了票。苏杰知道情况后,立刻与校长王立群、副校长王光来到学生寝室,反复做杨忠才旦的工作,直到晚上七点多,才使这位倔强的学生回心转意,坚定了在沈阳刻苦求学的信念。这一天,恰巧是苏杰的生日,家里早摆好了宴会,但苏杰错过了这个聚会。
今年3月初,逯海燕同学患了急性阑尾炎,住进了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。苏杰要一边上课,一边抽时间到医院给逯海燕送饭。他的行为感动了医院的护士,当她们得知逯海燕来自贫困的青海后,主动承担起为她订饭、打饭的任务,出院时这家医院还免去了80%的医疗费用。
为了表达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,“青海班”的学生集体创作了一首诗《爱的奉献》,诗中写道:“我最亲爱的老师,给了我们父母般的关怀,您奉献出了无私的爱,这爱必将硕果累累。”大家表示,有这么好的环境,一定努力学习,学有所成,建设家乡。